活動紀實

【系列報導】2022國際發展與志工服務課程 Day2

撰寫人:南島研究講座執行長 陳怡萱助理教授

帛琉以自己獨特魅力的海洋生態自豪,入境前旅客均須簽署保護生態的公約,在出發前透過長期在帛琉做研究的逢甲大學玉苹老師介紹,我們認識了Palaun Made(帛琉製造)這個公司的Tarita女士和她女兒Miel。Miel 在他升大學那年的gap year做了一個小型的專案研發珊瑚礁安全的防曬乳,防曬乳原先在疫情前很熱賣,但因為疫情帛琉的旅遊業受到重挫,另外也因為航運受到影響,依賴輸入物資的帛琉人也遭受波及,導致食物短缺。因此他們開始以當代傳統的食物來進行製作,研發自己帛琉人喜歡吃的罐頭。

帛琉是個島國,產業以觀光業作為大宗,但是很多觀光業都是由外資持有,不過透過這次的參訪,我們看到了在地小型企業的努力,希望為帛琉營造一個更佳永續的未來發展願景。

他們的網站👉🏼 https://instagram.com/puravidapalau?igshid=YmMyMTA2M2Y=

 

撰寫人:外交學系 楊文琪助理教授

「你要去帛琉度假嗎?一定要記得帶泳衣。」

每當我告訴別人我要到帛琉時,每個人都以充滿羨慕的眼神這麼跟我說。可惜他們都大錯特錯,田野調查要看的面向與一般觀光行程大相逕庭,卻更能深入觀察帛琉的社會脈動。

今天的第一站是到教會做禮拜。帛琉的總人口約一萬八千人左右,但很多年輕人在國外就學就業,所以相當缺乏勞動力,因此有許多來自菲律賓的移工填補這個缺口,參加今天禮拜的民眾以菲律賓族裔為主。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禮拜,所以無從比較這邊的禮拜形式和台灣有何不同,只覺得神父講道相對簡短,大部分時間在唱聖歌,而且是以英語和菲律賓語交替舉行。參與的人數約一百多人,所以主廳和側翼都有不少人,宗教總是能提供心靈的慰藉,尤其是對於異鄉遊子而言,我想這對於在帛琉的菲律賓族裔而言,應該提供了重要的心靈支持。

週日能拜訪的景點相對有限,帛琉博物館(Belau National Museum)特別在週日開放接待我們,館長也很親切的親自幫我們導覽。博物館外有一個傳統的部落酋長聚會所(稱之為Bai),博物館幫我們安排了詳細的解說,最特別的是我們還得以進入會所中。會所建築採高腳屋的型態,屋頂是人字形的,若遇暴風雨來襲,可以將連結兩片屋頂的樑砍掉,兩片屋頂分別向兩個方向滑落,人員則可以躲在高腳屋下,兩片滑到地面的屋頂正好可遮蔽兩側風雨,待暴風雨過後再將屋頂復原即可。帛琉有所謂的木刻故事版(story board),會所內的橫樑就具有故事版的功能,敘說著部落酋長想要流傳下去的故事。

提倡永續發展,是希望未來世代與我們享有同樣的發展權利。傳統的文化若不加以保護與傳承,未來的世代就無緣了解傳統的智慧,也聽不到動人的故事,就此意義而言,傳統文化的保存即為永續發展的重要實踐。

之前沒有認識任何來自帛琉的學生,更不知道在帛琉有一個留台校友會的組織(Taiwan Alumni Association in Palau, TAAP)。在週日的下午,四位曾在台灣留學或受訓的帛琉朋友們,犧牲假日休息時間,熱情地與我們座談。

​領銜的是帛琉教育部教育行政處的處長Raynold Mechol (Director of the Bureau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另外三位則是近幾年才從台灣留學回到帛琉的青年,雖然非常年輕,但都在各個領域一展所長。為了讓校友會更了解我們此行的目的,我們的同學們簡報了關於政大所從事的大學社會責任活動以及各組此行的目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了解帛琉校友們的想法。

​雖然只是抵達帛琉的第二天,我在跟帛琉博物館館長以及推廣帛琉語禮拜的教師們聊天時,她們都提到同一個問題,也就是年輕人口的流失。由於帛琉與美國簽訂自由結盟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因此許多帛琉青年會選擇到美國求學,之後可能就在美國工作並定居在美國,這對帛琉的國家發展想當然耳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因此我藉這個機會請教處長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接下來的討論更為有趣,官老師問三位年輕的校友會成員為什麼畢業後會選擇回到帛琉工作?他們提到了希望回來陪家人以及希望將所學回饋給自己的家鄉。

​回想台灣的發展歷程,何嘗不是如此。許多人放棄了海外高薪的工作,回到台灣貢獻專長,帶動了台灣的經濟成長。多年前台灣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奠定了經濟的基礎,或許是歷史的偶然,或許是擘畫者的遠見,但是若沒有「家」的召喚,或許這一切都無法實現。希望帛琉與台灣都能保持著對「家人」的凝聚力量,永遠永遠!

傳統食譜為基底製作的罐頭
傳統食譜為基底製作的罐頭
傳統食譜為基底製作的罐頭
帛琉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