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導】2022國際發展與志工服務課程 Day4
撰寫人:外交學系 楊文琪助理教授
一早驅車前往台灣農技團,蔡明哲團長首先請同仁幫我們介紹「情緒」(?)計畫,讓我好生納悶,難道農技團還要負責心理輔導?原來「禽畜」計畫是因應帛琉當地所需,引進台灣鴨在當地飼養,並輔導當地農友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提高養雞及養豬的商業效率。農技團會在台灣選出最好的品種,再帶到帛琉飼養,當天我們正好見證了在帛琉當地飼養的第一隻小鴨破殼而出。相對於雞、鴨,帛琉當地本來就有飼養豬的傳統,而且在重要節慶中一定要有烤全豬,既然如此,農技團能幫上甚麼忙呢?蔡專家告訴我們,他們在此的目的就是跟當地人說明為什麼改變一些飼養的方式能夠幫助他們提升養豬效率。譬如帛琉當地習慣放養豬隻,造成豬隻在極短時間內將飼料搶食殆盡,而且豬隻也可能因為搶食而受傷,然而若將豬隻用不同的圍籬分開,同樣的飼料量吃一天都吃不完。但李專家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提供方法,仍然必須因地制宜,畢竟要當地人願意去做才會成功,硬把一套與當地傳統牴觸的方法強加給農戶,最終也難以持續。
除了家禽家畜之外,農技團還有一個農場專門種植蔬菜水果,供應帛琉當地許多學校的營養午餐。帛琉擁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土壤肥沃、雨量充足,然而面臨的挑戰在於傳統而言,男性負責漁獵,女性負責農耕,而現代女性往往是職業婦女,退休後的女性因年事已高,難以負擔消耗大量體力的農耕業務。帛琉傳統的主食是芋頭,品種據說有20多種,然而我在帛琉的這五天卻從來沒有吃到過芋頭。究竟是因為飲食西化導致芋頭不再是當地人民的主食,還是因為當地餐廳對於遊客的飲食喜好的猜想所致,我還沒機會細究。
雖然我們的農技團人力有限,但他們卻是最貼近當地民眾,並提供符合當地民眾基本需求的服務。相對於提供資金建造一座美輪美奐的建築物,農技團的服務涓滴成流,是否更深入人心呢?
撰寫人:「民族發展專題:南島文化與環境治理」課程 學生/南島研究講座助理 施劭文
因為在帛琉國家博物館訪談有點延誤的原因,所以到Koror玻璃回收工廠已經是差不多快結束的時候了,沿路上離海邊越來越近,透過課程Line群組提供的地標以及線索成功的找到了玻璃回收工廠,一個位於港口旁的小屋子,工廠的廠長以及一半的員工都是日本人,其餘的員工為帛琉人,因為非帛琉人在取的土地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日本人身份的廠長透過和政府合作來取的土地的使用權,透過空拍地圖可以看到,工廠的位置位於垃圾掩埋場和港口中間,工廠內的設備其實相當齊全,且有一定的水準,進入到工廠的入口可以看到很多大型布袋裡面裝著大量的回收垃圾,以及五彩繽紛的瓶蓋碎片。
參訪完工廠後進入到商品區,滿滿的回收後再造的玻璃藝品,杯子、花盆以及小飾品等,在顏色上相當的豐富,且造型也多樣化,大家在這邊也花了很多時間挑選自己想要帶回台灣的杯子和飾品,採購完後大家也在工廠門口和廠長、工作人員還有工廠的狗狗們合照,並往下一個行程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