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系列報導】2022國際發展與志工服務課程 Day5

撰寫人:外交學系 楊文琪助理教授

趕在下午上飛機前,早上我們到了帛琉國際珊瑚礁中心(Palau International Coral Reef Center, PICRC)座談,該中心除了與國際合作從事海洋相關研究外,也從事教育推廣活動,例如跟公眾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此外,中心有一個規模不大的水族館,他們也會藉由水族館導覽活動,讓民眾更了解帛琉的海洋生態。

接待我們的是該中心對外辦公室的Masasinge Tellei Hideos女士,我們的同學也準備了相關的簡報,與對方進行經驗分享與意見交流。同學首先介紹了台灣相關的環境非政府組織,並播放了與「黑潮」的創辦人專訪的影片。由於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往往難以兼顧,環境非政府組織經常扮演抗議者,督促政府推動更積極的環境保護政策,因此兩者常常站在對立面。帛琉是一個非常重視環境保育的國家,因此我也好奇在帛琉環境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PICRC和Ebiil Society(也是致力於推廣環境保育的非政府組織)的回應都是認為政府和當地的環境非政府組織關係良好。這樣的回應究竟是因為帛琉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使政府與環境非政府組織站在同一陣線,抑或是因為這兩個組織是特例,留待日後尋找答案。

同學準備的另外兩個簡報都是與蘭嶼相關的,而有趣的是Masasinge指出帛琉與蘭嶼在很多方面是類似的,譬如男性負責漁獵,女性負責耕種,對於芋頭的重視等等。對我而言,參加這場座談會很有收穫。一方面是我雖然去過蘭嶼,但身為遊客,對於當地文化了解有限,況且六年前造訪時似乎並未有介紹當地文化的行程規劃。另一方面則是之前總是聽到我國與南島文化的連結,但總是覺得模糊,透過今天兩地的比較,才真實感受到彼此的相關。

五天的行程就這樣結束了,雖然因為行程緊湊而沒有任何親水行程,難免抱有一絲遺憾。但也是因為這樣,我有了再度拜訪帛琉的藉口。再見,帛琉。

 

 

撰寫人:「民族發展專題-南島文化與環境治理」課程 學生/南島研究講座助理 施劭文

在最後一天的行程當中原定只有 Coral Reed Research Center的座談會,但是很幸運的和Palau Community College的校舍舍監Sesario討論好時間請他講關於帛琉傳統航海技術以及船隻文化。

另外包含我在內剩下三個學生以及政政學長和楊文琪老師前往 Coral Reed Research Center進行座談會,我們學生這邊簡報主題是台灣的海洋保育案例、達悟族的文化介紹以及蘭嶼的垃圾問題。

再以觀光產業為主要發展的帛琉在對於人數上並沒有太多的限制,就除了水母湖以外其他場域都沒有做任數上的限制,這也讓我想到蘭嶼和其他台灣離島的近況,經濟發展都還是大於環境的保育,並沒有做人數上的限制和開放時間的限定,我想這樣以觀光經濟為主的地方可能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找到發展和環境的平衡。

在達悟族的文化介紹時,不時可以看到Singe對於一些簡報上的照片感到新奇和熟悉,在文化上達悟族和帛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貝灰會和檳榔一起食用、芋頭主食以及男女分性別工的部分,也可以從Singe分享的帛琉世界觀以及文化觀當中可以感受到和蘭嶼一樣的熟悉感,「海洋是我們的父親,土地是我們的母親」是我在座談會當中非常有印象的一句話。

分享到台灣對於硨磲貝保育草案後,Singe也分享了相似的案例,在帛琉的送禮文化中,有一種表達最大心意的魚類,這種魚特別會在親人關係中作送禮,但是這種魚在現代則是保育類的存在。Singe也說到可以芋頭的切法就知道是誰切的,這個我倒是在蘭嶼沒有什麼觀察到,或許這是我回家後會特別去觀察的地方。

蘭嶼和帛琉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特別是在經濟的發展以及環境上的壓力,特別是垃圾以及觀光發展下對環境傷害的部分,這可能是這兩座島所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期望在往後可以有更多兩座島的案例交流以及分享,讓雙方的經歷和應對方式成為對方的養分。

📸: Palau International Coral Reef Center-PIC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