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獎助生移地分享紀錄】菲律賓Ifugao移地研究分享一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士班|楊曉珞

菲律賓的Ifugao人以高地梯田舉世聞名,他們種植已適應高海拔環境的高地米(統稱tinawon),農耕循環依照稻田的海拔、氣溫等環境因素而有著些微不同的時程。

每年十二月到隔年一月,當神靈差遣特定的鳥鳴叫傳達可以開啟稻米農耕的訊息,此時農人進入稻田,開始整理田埂界線堆土,使稻田蓄水,徒手或使用簡單器械將田裡的雜草、藻類等與泥土攪拌均勻,並放入附近種植的五爪金英(假向日葵)待其腐化,成為田裡的天然養分。隨後在田裡隔起一小塊播種地,放入整株去年收穫就選種的稻穗育苗,待秧苗成長到一定高度,一月底至二月便開始插秧。而到了六至七月,便是稻穗轉黃的收穫季節。

在Ifugao社會,稻米農耕主要是婦女的工作,而男性則負責維護梯田的結構,並在播種前、收穫後進入梯田協助清理田地。今日因青年人力外流,有時男性也協助插秧和收穫,但常被太太取笑不夠熟練。稻米農耕是勞力密集的工作,而插秧和收穫更是同時需要許多人力在短時間內完成,除了讓收穫入倉時間能統一,也避免插秧與收穫期間遇到天氣不佳等問題,工作必須盡快完成。因此,過去Ifugao社會便發展出「ubbu / ubfu」(互助換工)的合作模式,在一至兩塊田地插秧和收穫通常需二至六人左右的人力,因此婦女彼此輪流支援鄰近的農耕工作,並由田地主準備當日的食物與點心,今日雖然亦改以金錢支付工資,但仍是建立在這種互助換工的基礎進行。

Ifugao婦女的農務經驗在當代的農耕實務中仍十分重要,Ifugao人收割時單手使用的摘穗刀稱為gamulang,這種傳統的刀具即使在鐮刀傳入後仍被使用,主要是因為高地米長得高低不齊、成熟狀況也不齊,需要有經驗的婦女一穗一穗的割取,並從中選擇適合下一年播種用的稻種,這些都須仰賴婦女長年積累的稻作知識。而過去婦女亦會在山上游耕地栽種地瓜,地瓜是沒有足量稻米的家庭的主食,今日因進口稻米容易自市場購得,澱粉主食足夠,加上沒有多餘時間上山,因此已少使用游耕地。同時,婦女也是管理家庭菜園的實務操作者,她們對不同品種蔬果的認識以及栽種、採集,結合稻米農耕成為一個完整的家庭食物供給系統。

Ifugao社會在當代經歷急遽變遷,部分高地梯田已改為商業蔬菜的菜園,或是栽種來自低地的改良高產稻米,或者因人口外流而廢耕還原為森林地,許多相伴的文化和知識都逐漸流失。不過,由於特定高地環境以及當地慣習,許多地區仍持續維繫高地米的耕作,並慣常供家庭自用,持續透過實踐而將文化耕植於祖傳土地上。

婦女徒手清理田地,攪拌天然有機介質
插秧工作必須婦女們換工合作進行
摘穗刀gamulang
維護田間菜園也是婦女的工作
秧苗田中育苗
高地米以整株稻穗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