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獎助生移地分享紀錄】菲律賓Ifugao移地研究分享二

菲律賓Ifugao移地研究分享二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楊曉珞

Ifugao人將所有稻米農作中施行的儀式合稱為hongan di page,其意即是稻米(page)的祭儀。儀式不僅被視為對農業生產的幫助,也是農業技術的一環,是稻米農作週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農人說,「儀式比田間工作更重要」,因為在種稻時有太多農人無法控制的影響,太陽太大、需要雨水、防病蟲害、趕走老鼠和鳥、鞏固田埂、保護秧苗等都需要藉由儀式祈求神靈的保護。

除了控制自然環境、天氣以及向不可知的神靈世界溝通,稻米儀式也用於協調水資源和社群勞動力,並在儀式的實踐中重複確認並鞏固社會階序。此外,透過收穫後儀式的分肉、共食與共飲過程,儀式也形成連結親屬成員、確認家族內外關係的年度重要活動。

Ifugao各地的hongan di page內容與名稱有些許不同,但大致會包含播種前後、插秧前後、保護秧苗、除鼠除鳥、收穫前、收穫、收穫後、入倉、開倉初嚐,最後是感恩儀式,涵蓋整個稻米農作的過程。現今雖然不是每一個儀式都會進行,但幾個重要農作時程如插秧和收穫的前後,仍會施行儀式。然而,也有地方已經不再做這些儀式。

Ifugao人在美國統治時期其宗教信仰多已改宗,天主教為當前主要的宗教信仰,不但進入Ifugao人日常生活,也與傳統儀式結合。許多農人在收穫後改在教堂獻米作爲其感恩收穫的方式,而在家舉行的感恩儀式則可能結合天主教的彌撒或禱告。在基督教為主的地區,農人則多已改用禱告請求神的保佑。再加上學校教育的影響,部分農業轉型,儀式犧牲的動物價格高漲,施行儀式的mumbaki(祭司)們逐漸年老而缺乏繼承者,這些都導致儀式的衰減。

近年來,被UNESCO列入世界遺產的Ifugao梯田備受國內外重視,稻米儀式亦成為稻米文化實踐的重點之一,儀式在地方政府推動的梯田保護計畫或地方組織舉行的文化教育活動中重新被舉行,而在當代節慶中亦可以看到稻米儀式內容的現身。

雖然整體來說,稻米儀式的實踐已逐漸減少,但有關社群集體與家族集體的儀式仍持續被維繫,儀式主祭家族更肩負為社群福祉付出的責任,需要每年舉行特定稻米祭儀,而連結親屬成員的感恩儀式在當代社會亦仍維持其重要性。

過去Ifugao人的歲時依循稻作週期與稻米儀式運轉,稻米儀式是社會中最重要的活動。現今仍持續稻米儀式的社群,認為稻米儀式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若不舉行,影響的不僅只是稻米收成,還會影響到個人與整個社群。邁入轉化的稻米儀式可能已不再完全是基於原有的施行目的,但我們仍可以看到許多儀式要素仍在維繫傳承,並持續實踐出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有一天,最後一個mumbaki走了,沒有人再做這些儀式,到時我們跟低地人還有什麼分別呢?」

*註:Ifugao各地有方言與用詞差異,本篇分享文採用Tuwali Ifugao語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