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國際串聯:帛琉】南島研究講座率隊移地研究深化臺灣、帛琉學術交流

【南島研究講座辦公室訊】
本校近年來致力於深化與大洋洲地區的學術連結,帛琉為我國在太平洋上最近的邦交國,兩國邦交穩固且交流密切。本校自2022年開始由校內老師帶隊至帛琉進行文化交流,今年延續臺帛互助友好精神,南島研究講座辦公室率隊以「連結傳統與科技:帛琉的數位居民、語言保護與芋頭種植研究」為研究主題,於8月10日至8月19日至帛琉進行移地研究。

研究團隊由本校三位教授帶領,分別是本辦執行長暨民族學系助理教授陳怡萱、外交學系副教授楊文琪、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戴智偉,三位教授與各自帶領的研究生於學期間便開始進行工作,從籌備期的研究倫理審查資料準備,到數場讀書會及系列講座,讓大家在踏上帛琉領土前,能對當地的研究環境、自然生態、傳統語言與文化及當今國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整趟行程從第一天在機場巧遇帛琉現任總統惠恕仁(Surangel S. Whipps, Jr.)揭開序幕,恰巧同一班機返回帛琉的惠恕仁在飛機上廣播,歡迎大家來到帛琉。抵達第一天晚上本團隊有幸受到帛琉駐臺灣教育文化專員暨大使夫人Janet Ebil Orrukem 邀請共進晚餐,對方表達對於本次研究的支持及熱意協助,也讓接著進行的各組個別移地研究順利展開。

環境治理組由陳怡萱帶領,前往了恩切薩爾州(Ngchesar State)、艾萊州(Airai State)、梅萊凱奧克州(Melekeok State)及埃雷姆倫維州(Ngaremlengui State),踏查了多處不同品種的芋頭田,其中亦包含帛琉神話故事中的第一處芋頭田,由當地居民實地介紹芋頭的品種,示範耕作及採收方式;透過訪談Ngara Bechochod和Prekork Organization等非政府組織,了解芋頭的種植在帛琉傳統文化中的意涵;藉由造訪由外援單位協助成立的芋頭田工廠,了解當地如何解決疫情期間的糧食安全問題。

語言文化組則由戴智偉帶領,研究帛琉語的空間及動態事件。首先拜會帛琉語委員會(Palauan Language Commission),也訪談具實際教學經驗的Rengiil Medalarak和Cita Morei老師,並拜會目前唯一線上帛琉語辭典網站的創建者John Bent 博士,了解當前語言政策及帛琉語保存與傳習困境。

楊文琪帶領的國際關係組主要研究帛琉為因應COVID-19疫情,於2022年推行的數位居民計畫(Palau Digital Residency),探究其對帛琉國家品牌形象的影響。透過訪談計畫的執行長Jay Hunter Anson、專案辦公室成員金融科技專員Steven Redhor 和資深移民官Loly Ngiratrang,認識計畫的緣起、執行情形、面臨困境及未來遠景,並拜會參議員、技術供應商等計畫關係人,以對計畫有更全面的了解。

而除了各組別的田野調查行程外,團隊也共同參與兩場文化導覽、認識帛琉歷史最悠久的艾萊州(Airai State)男人會館(Bai)以及雅龐州(Ngatpang State)的傳統故事,並造訪帛琉國家博物館(Belau National Museum)和帛琉社區大學(Palau Community College,PCC),對帛琉的歷史、傳統文化、國家發展與教育現況有更深刻的認識。整整十天的行程裡,收獲相當豐實,也特別感謝本校兩位帛琉學生Kayo Moket Ellis和Masch Benjamin以在地人的經驗,共同協助本次移地研究。南島研究講座在過去三年逐步建立與帛琉的合作,未來也將持續深化學術交流,以期開展本校與南島地區的學術研究、教學實踐的合作網絡。

與帛琉駐臺灣教育文化專員暨大使夫人Janet Ebil Orrukem(前排右二)餐敘。
本校企管系帛琉籍學生Masch Benjamin導覽雅龐州(Ngatpang State)傳統故事。
一行人在帛琉國家博物館前的Bai合影。
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戴智偉(左五)訪問帛琉語言委員會,會後致贈感謝狀並合影。